墨子和庄子谁大?

2025-04-15 13:08: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庄子大 庄子写文章的目的在“剽剥儒墨”。对此首先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出于批判、驳斥这两家显学的需要,才使得立志“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心高气傲的庄子,不得不“自我坎陷”一个或几个档次,与他本来不屑一顾的对手们争辩、讨论,纠缠在一起。另一方面,对庄子批儒人们一般容易给予“了解之同情”,而至于他何以揪住老实巴交、农民一样的墨子不放,则未免使人有点不平之气。因为在表面上看来,一个专注于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另一个则最关心生命基本的衣食饱暖,两者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即使不可能有什么更多的共同语言,也完全犯不上闹得疙疙瘩瘩的,特别是对像庄子这样有境界的人。 关于庄子“剽剥墨”的原因,我想到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一段话,他说:“爱尔兰人只知道一种需要,就是吃的需要,而且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只是破烂马铃薯”。按照常理来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尔兰人吃马铃薯或“破烂马铃薯”,是它自己的事情,“与卿何干?”如果这样想,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都会多几分对“爱尔兰人”的同情。但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这种“只知道吃破烂马铃薯”的生活中,“人不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动物的需要”。——退一步说,即使在动物也本能地知道要挑“好马铃薯”吃,那么对“吃破烂马铃薯的爱尔兰人”的严厉批判,也当然自在情理之中。总之,一种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一旦被迫与完全丧失了任何精神需要的人碰到一起,像这样的话语与价值两方面的冲突,是想避免也无法避免的。在庄子看来,“以自苦为极”的墨子,就是一个“只知道吃破烂马铃薯的中国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点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在理论上讲,是说明他天生的审美机能与趣味已发生了严重退化。像这样一种人,即使有吃有喝地活着,也没有什么精神价值与审美意义。一个精神境界太高,而另一个对生命的要求又过低,所以分歧当然不可能少。而他们最大的分歧是在对生命的价值态度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用它做什么才好,在庄子与墨子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回答。墨子的人生榜样是“其生也勤,其死也薄”、牺牲自身以“养天下之形”的大禹,而庄子在《天下篇》中却说,它不仅“使人忧,使人悲……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甚至本身更是一种使“天下不堪”的负担。另一方面,庄子在批判墨家圣人大禹时,也常把他同儒家圣人尧、舜放在一起。尽管儒家圣人的主要问题是“苦心”,而墨家圣人的最大悲剧在于“劳形”,但在使人身心变得不愉快、使人的自由生命发生扭曲与异化(即“其於残生伤性均也”)这一点上,两者是殊途同归的。这大概就是太史公说庄子用意在于“剽剥儒墨”的合理解释。在此具体说来,庄子批墨的要义有二:一是针对墨子“养天下之形”的劳动哲学。与孔孟之徒说它是一种“以力服人”(孟子《公孙丑上》评墨子语)的“役夫之道”(荀子《王霸》评墨子语)相仿,精神境界极高的庄子,对墨子念念不忘的“衣食之利”,以及“义,利也”(《经上》)、“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上》)等宣教,当然更加不以为然。这就是庄子曾深刻批判过的“世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说。庄子《达生》指出:世人都知道要生存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问题,即“有生必先无离形”,但他们不知道的却是,“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人的生存虽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有了物质保障并不能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却是,人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把自己降低为“物”、“工具”甚至是“禽兽”。庄子把它叫做“丧己于物”(《缮性》,马克思则称之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在这个意义上,庄子的批判应该说是十分尖锐而深刻的。其次,如果说墨子看到的是生产劳动给群体带来的“衣食之利”,那么也可以说,庄子更关注的则是与“利”相并生的“害”,特别是各种异化劳动给个体精神生命与审美心灵所带来的摧残和扭曲。庄子反复强调的是:“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人间世》),任何人类的有目的的活动,无论如何总是体力、脑力上的付出,因而对个体生命都是一种损伤和牺牲。而只有像“庖丁”那样,在艰难丛生的人世间,小心呵护生命之锋刃避免和外物发生任何碰撞,“游于物之外”,才能实现“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的人生最高境界。这与墨子的“人尽其用”观(如《非命下》强调的,男人要“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妇人要“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等)是完全相反的。质而言之,只有抛弃了墨子那一套实用主义哲学,才能达到“尽其天年”的养生之道。虽然可以说庄子的看法未免有片面性,但由于在这种片面的深刻中揭示出异化生产与自由生产的根本性冲突,因而他所提供的恰是墨家哲学在逻辑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提供的、也无法替代的一种知识谱系。这里当然是仅就主要方面言,其实两者的关系还要更复杂一些。从庄子的一些文本来看,不难发现他对墨子还是怀有几分尊敬的,所以才说“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仔细追究这话的深层则会发现,就像五四时代的鲁迅对阿Q那样的农民一样,庄子的意思也无非是:为什么不愿意过、不去追求一种精神含量更高的人的生活呢?这不仅是庄子在历史上“剽剥墨”的道理所在,而且我想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也不无积极的意义与启发吧。

回答2:

是仅仅问年龄吗?如果是的话,墨子年龄比庄子大。墨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庄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所以仅是年龄上墨子比庄子大。学术上就众说纷纭了。。。

回答3:

墨子哈,墨子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他是墨家的创始人,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他是道家的第二代传承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回答4: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具体可详阅本词条及《庄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