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主流文化?

什么是非主流文化?
2025-04-08 18:13:2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非主流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时间:2009-02-13 10:46:00 作者:; 来源:

  ● 吕澜希

  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个性的渴求十分强烈,同时也急需社会的认同,而时尚恰好就是显示个性与寻找认同的良好途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叫做“非主流”的词。在第一个非主流出现之后,越来越多只看到表象的人在追随着,非主流慢慢地变得主流,变得时尚化,而且是边缘化的时尚。本文主要从传播的主体——符号出发,研究非主流文化的符号特色,解译非主流流行的密码。
  主流文化话语系统显然是由一定社会的精英阶层形成和决定的。主流文化话语决定着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结构,对于非主流文化时刻起着支配作用。
  按照通俗的说法,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衣着、言行。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否则,将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中。个性,又通过言行来表达。言行总要遵行一定的规律和法则。于是,通过符号传播就有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可能。

  概 说

  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是以符号为媒介的。人是符号活动的主体,各种文化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具体化。这样,通过符号活动,人与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他甚至把符号同人的本质等同起来,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把人界定为“符号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①
  这里的所谓符号,是指“总显示着某种意义的有机体能够感受到的非实在的刺激物或刺激物,它是两者之间的代表”,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传播都是建立在符号体系基础上的。②

  非主流文化符号分析

  1.文字
  流行文化从来就具有对现有文化规范的颠覆性,火星文就标举着“特异”入侵到我们的语言文字规范里来。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火星文究竟是指何种语言,目前尚未有严谨的定义。但通常只要给人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就可算是火星文。
  “蓝鳕餻”,这是北京某初二女生所使用的QQ昵称。粗粗看去,很容易把它当作是“蓝雪糕”的繁体字版,但偏偏“鳕”又不是“雪”的繁体。符号、繁体字、日文汉字加上错别字,是火星文的一大特色。
  符号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③火星文的能指是它字面上的意思,所指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进入分众传播时代,青年群体为了区别于成年群体的特征,在张扬个性方面做足了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火星文所体现出的,是青年人对图像表达的回归。视觉盛宴为我所用,这是满足于符号表象世界的所谓“后现代”群体的宣言。火星文有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它流行于青年群体之间,进而成为非主流文化的标志之一。
  2.服饰
  在现代语言学的符号学体系中,服饰也是一种“语言”与符号,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服饰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对应。以貌取人的“貌”既指“面”貌,也指“衣”貌。因为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服饰不仅体现着时代气息、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也是个人的身份、职业、情趣、品位、性情、爱好的表征,大众已经将服饰文化变成界定自身“存在”的符号。
  根据马歇尔·萨林斯的观点,服饰的语义有不同的层次:一套服饰以及它的穿戴场合在较高层次上陈述着社会的文化秩序;在微观层面上,一套服饰的构成决定了其话语的不同意义。马歇尔把布料、线条和色彩这些承载社会意义的基本元素称为服装的“基本组成单位”(elementary constituent units,简称ECU)。我们先来看布料,其意义是从“能指”的二元对立中产生的,如暗—亮、暖—凉、密—疏等,只要每一种属性都承载一定的社会意义,布料就会发挥“文化坐标”的功能,与一定的年龄、性别、时间、场合、阶级等文化秩序的各种维度相关联。再看结构线(structural line)的三个特点:方向、形式与节奏。方向指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又分左斜线和右斜线),形式指直线和曲线,节奏指曲线或角度的频率。而色彩更是服饰符号生产过程中含义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主要利用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的差别,以及它们在色彩图案中的组合方式。恰如不同的文字与标点符号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语篇一样,服装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不同的搭配方式建构起形形色色的服饰文本。譬如,非主流人群追求与众不同,打扮入时、造型夸张,在生活中喜欢穿颜色鲜艳、图像怪异的服饰。在这里,色彩和图案的组合差异体现了非主流人群的社会文化状态,表达了他们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标准:个性代替模仿,情趣代替乏味。
  3.音乐
  他们喜欢听劲爆、先锋、拉风等风格的音乐,少年时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同时又备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这些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这些风格的音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音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这些音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两种文化话语空间冲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认为,“大凡青年亚文化者,常常只会在某个阶段惹是生非。一旦亚文化的主人进入社会,亚文化本身就会自然而然地低眉顺眼、世故圆滑起来。”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视火星文如“洪水猛兽”,如果将来火星文中的一两个应用最终进入了我们的汉语规范里面,那也不过是这个“游戏”的幸运而已。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不是两种并行不悖的文化形态,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前者对于后者在话语和实践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立足于非主流的局外观望者,或立足于日常规则世界而对非主流所做出的种种局外人的定义和判断,无疑是对非主流的一种曲解,是一种来自中国主流社会的观念性影响。另一方面,按照规则社会的秩序和法则,对非主流所施加的各种处置手段,则无疑是一种实践性的影响。不难看到的是,出于对规则社会的秩序和法则的维护,这些影响,无论是观念性的,还是实践性的,大多通过各种理由加以合理化了。
  不过,必须看到,有很多非主流人群实际上是两栖的,他们不能回避规则社会提供的诸多生存的机会。可以说,绝大多数非主流人群不得不在非主流的世界和主流世界之间频繁转换,在转换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分裂性痛苦,以及两种话语空间的冲突,是值得考察的关键问题。
  注释:
  ①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第102页
  ③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 1988年版,第134、169页

回答2:

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思维.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
现在的非主流就是标新立异,有的就是哗众取宠,看待他们应该有选择的,客观评价。

回答3:

什么是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衣着、言行。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2.html?wtp=tt